[南京屋頂花園裝修]中國傳統(tǒng)園林理水手法小議
2016-07-02 瀏覽533次
造園學(xué)家陳從周曾在《說園》中精辟地概括出園林理水的幾大要義,即“水曲因岸,水隔因堤”,“大園宜依水,小園重貼水,而最關(guān)鍵者則在水位之高低”,“園林用水,以靜止為主”。這些均是傳統(tǒng)中國園林理水的基本原則,毋須多言。而到底如何理水,尚有許多具體的手法值得一說。
園林理水,先要從水邊之物做起。水邊建筑或山石,體量不宜太大,否則水面就有見小之感。反之,若水面確實甚小,也不要強求,有時干脆可做“不盡之意”的藝術(shù)處理。所謂不盡之意,就是將水面分成小塊、狹帶,曲曲折折,時隱時現(xiàn),也別有情趣。如蘇州環(huán)秀山莊、拙政園西部等,均可見這種手法的痕跡。水之形全在岸。蘇州多曲池,紹興多方池,風(fēng)格迥異。相比之下,曲池做法,大有講究。這種池岸,宜曲不宜平直。但曲要曲得有節(jié)奏,有大曲、小彎,有緩曲、急轉(zhuǎn),不能總是那么一種曲法,像牙齒一般,缺乏情趣。同時,駁岸之石,在近水處應(yīng)向內(nèi)凹進,這樣做不但有不盡之意,而且更使岸形空靈、險峻,美在其中。水岸用石,宜統(tǒng)一種類,切忌黃石、湖石混用。一般說,湖石岸比較容易處理,因為它本身就是曲折、空靈的;黃石平直,有強烈的實體感,故更難做得好。園林中的水面,應(yīng)當(dāng)作為“空間”來看待。而園中空間,貴在層次。如何把水面做出層次呢?基本上有兩種手法,一是做狹,如無錫寄暢園之水池,南北狹長,故在中部知魚檻(半亭)處水面狹一下,使水面分成南北兩部分。二是造橋(或筑堤)。園中之橋,固然為交通之需,但它也是分隔水面空間之物。用橋分隔水面,使水面有層次感,而且處理得更為含蓄。如揚州寄嘯山莊水池中有水心亭,亭南有曲橋,亭北有堤與兩岸相連,同時也分隔了水池。而蘇州拙政園的松風(fēng)亭,水池之前有“小飛虹”,是廊橋,將水面分隔,更有空間層次感。透過廊橋,外面景致虛虛實實,可謂園林之空間的極致了。
此文章由南京屋頂花園裝修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