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南京屋頂花園裝修]冬季芍藥催花技術
2018-01-12 瀏覽373次
芍藥被人們譽為“花仙”、“花相”,是我國知名的六大名花之一,其花盤鮮妍碩大,雍容華貴,形似牡丹,嫵媚大氣,枝繁葉茂,青翠欲滴,適合于園林、庭院美化綠化?,F(xiàn)南京松綠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將冬季芍藥催花的技術措施介紹如下。
品種選擇
芍藥為毛茛科芍藥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。其栽培品種較多,習性各異,花色有純白、微紅、深紅、紫紅、淡紅、金黃等色,花瓣有單瓣和重瓣之分,通常栽培供觀賞的為重瓣品種。
在選擇催花品種時,需選擇那些成花率高、花態(tài)端莊、花色艷麗、株型中矮、健壯、直立、抗逆性強的品種,如‘粉玉奴’、‘朱砂判’、‘大富貴’、‘蓮臺’、‘英雄花’、‘大紅袍’、‘紅茶花’等。
植株選擇
芍藥催花成花率的高低、花朵豐富大小與品種有關,還與植株優(yōu)劣有著直接關系。所以,品種確定后,在選擇植株時,應注意選擇2至3年生、有6個以上花芽的健壯植株,要求花芽肥大、充實飽滿、根系發(fā)達粗壯、無病蟲害和損傷。
上盆前處理
催花植株從大田起出后,剪去地上部分的殘枝,然后移植到0℃至5℃的環(huán)境中,閉光貯藏20天左右,這樣對促進植株休眠完成及花芽進一步發(fā)育有一定作用。
上盆前用萘乙酸1000倍液或200mg/l吲哚丁酸等浸根30分鐘,能促進芍藥在催花過程中長出新根,提高對外來養(yǎng)分的吸收能力,從而提高成花率和催花品質。
催花技術
芍藥催花技術主要包括溫度、濕度、光照和水肥管理,以及病害防治、激素應用等。
溫度控制影響芍藥催花成敗的主導因素是溫度。根據(jù)試驗觀察,同一品種在不同的生長、發(fā)育階段所需溫度是不同的,不同品種在同一生長、發(fā)育階段所需溫度也有差別。因此,如何控制調(diào)節(jié)溫度,以滿足各個品種不同發(fā)育階段的要求,是芍藥催花成功的關鍵技術。為了便于管理,一般將整個催花過程分為三個生長、發(fā)育時期:前期為拔節(jié)期,從上盆緩苗至幼蕾發(fā)育到橫徑1厘米;中期為立蕾期,從幼蕾0.5厘米發(fā)育至花蕾橫徑1厘米;后期為花蕾膨大期,從花蕾橫徑1.1厘米至初花。
實踐表明,在催花過程中,必須滿足芍藥各個階段對溫度的要求,并針對具體情況采取逐步升溫的辦法,切記忽高忽低。要求前期白天溫度為12℃至15℃,夜間為7℃至10℃;中期白天溫度為15℃至20℃,夜間為11℃至14℃;后期白天溫度為20℃至28℃,夜間為14℃至18℃。當進入開花期后,溫度應有所下降,白天一般為10℃至12℃,夜間為6℃至8℃,以利于延長花期。
在催花過程中,芍藥枝葉繁茂,在前期和中期的前段時間里,常發(fā)生枝葉生長過快而花蕾發(fā)育較慢的現(xiàn)象,從而造成“葉吃花”,致使成花率降低,所以此階段在溫度控制方面要遵循“就低不就高”的原則,以利于花蕾生長發(fā)育,即在這段時間里,在溫度允許的情況下,盡量控制在較低溫度范圍內(nèi);在催花中期的后半期及后期,此時花蕾生長發(fā)育已占有一定優(yōu)勢,因此應盡量控制在較高溫度區(qū)間,以利于花葉、枝協(xié)調(diào)生長發(fā)育。
濕度控制在芍藥催花過程中,溫室內(nèi)保持一定的空氣濕度也是關鍵技術之一。溫室內(nèi)空氣濕度過高,植株生殖生長旺盛,易使枝葉徒長,同時會促使有害病菌滋生。不同的發(fā)育階段,所需的相對空氣濕度也不相同,一般前期應控制在70%至80%之間,中期控制在60%至70%之間,后期控制在80%至90%之間。
在催花過程中,如遇連續(xù)陰雨天氣,此時溫室外的氣溫很低,而芍藥生長發(fā)育又需較高溫度。因此,采取一系列保溫措施后,會使溫室內(nèi)空氣中的水分不易散發(fā)出去,往往使相對空氣濕度過大。這就要求溫室具有較好的加溫設備,以利于通風換氣。也可利用干燥劑、機械除濕等辦法減小溫室內(nèi)的濕度,預防病害發(fā)生。
光照要求芍藥是長日照植物,對光照需求比較高,尤其是在花前期常會因為光照不足導致花色不足,但光照太強烈也易灼傷花朵或使花期變短。
冬季室溫光照相對較弱,又處在短日照季節(jié),因此催花過程中人工補光十分必要,否則不但影響枝、葉、花的發(fā)育,而且會影響花蕾花青素的形成,而使花色變淡,降低催花質量。根據(jù)試驗,可每15平方米用一個200瓦的普通燈泡來補充光照,具體做法是在催花前期每天黃昏后補光2小時,中后期補光3至4小時,陰雨雪天氣相應再增加2小時。
水肥管理芍藥喜肥怕澇,寧干勿濕是日常管理的一條重要原則,澆水過勤會造成根系腐爛,引起枝葉枯萎下垂等生理現(xiàn)象。冬季合理施肥與澆水,才能大大提高成花率和催花質量,反之則會降低成花率和催花質量,甚至影響到催花成敗。
在催花過程中,基質不可過干,也不能過濕,最佳含水量應保持在40%至50%之間。一般上盆后澆一次透水,以后每隔7至10天澆一次透水;噴水要遵循“宜少不宜多”的原則,可視具體情況2至3天噴一次。
花肥施用也要適中。芍藥為肉質根,在大田生長時貯存了豐富的養(yǎng)分,所以催花前期不用施肥,中后期可施用2至3次液肥,常用多元復合肥。根據(jù)說明,肥料稀釋一定倍數(shù)后隨澆水施用,也可邊噴水邊噴施葉面肥,7至10天噴施一次,連續(xù)噴施3次即可。
病害防治在催花過程中,由于溫室溫度高、相對濕度大,而且通風較差,有害病菌極易滋生。芍藥為肉質根,且枝、葉、花蕾生長發(fā)育較嫩,又易感染病菌,因此防治病害也是催花的關鍵技術之一。
一般情況下,催花芍藥極易感染的4種病害為根腐病、灰霉病、炭疽病、莖腐病。為預防根腐病,可在芍藥上盆后澆第一次透水時,一同澆入50%代森銨200倍液或70%甲基托布津800倍液,此后在催花過程中再灌根2至3次。
為預防灰霉病、炭疽病、莖腐病,在芍藥進溫室頭天晚上封閉溫室,用45%的百菌清煙劑熏蒸,殺菌消毒,在催花過程中可再熏蒸1至2次;同時每隔8至10日,用75%的百菌清600倍液、70%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65%代森鋅600倍液噴霧進行預防。
植株一旦發(fā)病,要加強通風、除濕,及時清除病株、枯枝和落葉,以減少菌源,并有針對性地對病株周圍植株噴施藥劑進行防治。
激素應用在催花過程中,適當使用激素,不但能提高成花率,而且能提高催花質量。常用的藥劑有赤霉素、萘乙酸、吲哚乙酸、吲哚丁酸、愛多收等。
上面已提到,上盆時用萘乙酸1000倍液或200毫克/升吲哚丁酸浸根30分鐘,可促進新根生成、生長,提高對外來養(yǎng)分的吸收能力,從而提高催花品質。在催花過程中,可對弱勢幼蕾涂抹800毫克/升赤霉素,能有效刺激其發(fā)育,從而提高成花率。另外,在中后期,每隔10天噴施一次愛多收6000倍液,連噴兩次,不但能提高成花率,而且能促進葉綠素和花青素的形成,從而使葉綠花艷。
以上為冬季芍藥催花的基本技術措施,因催花環(huán)境、條件、天氣不同,各項技術措施也不盡相同,生產(chǎn)者要靈活掌握,才能催出高質量的花相來。